top of page

【環境教育認證展研研習】環境教育六小時

環境行動案例操與作實務:結合手作步道工法與解決環境問題實務」106/11/11

    環境教育最終的目標是要讓學習者能夠表現出友善環境的行為,面對環境問題知道如何解決、並且能夠個別和集體的採取行動。本研習的目的是要增進環境教育人員行動技能及行動經驗,訓練環境教育人員分析環境問題、運用現地素材化為解決問題的行動,以及教學和執行的能力。

    本研習邀請的講師自民國99年參與太魯閣步道志工後,不只是熟練受訓時步道講師們授予的手作步道工法,還能夠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於生活,幫助學校、社區及地方解決真實問題,發展和變化出各種使用現地素材解決環境問題,及處理人的使用與自然介面等複雜問題的方法;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實踐幾乎都是在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或自己、或帶領一群人慢慢累積、長期行動。他的實踐也逐漸被看見,而受邀協助規劃工作假期進行步道的改善與維護,與志工們一同協力,許多參與多次的志工都表示「很有教育意義」、「實際體驗環境教育與省思」。這是嘗試開這門展延研習課程的原因。

 

01室內課陳理德講師先以簡報介紹手作步道基本工法及應用,這幾年融會活用在清華蝴蝶園生態營造中的七種應用。再介紹戶外課場域步道改善規劃,及戶外實作時四個分組的工項

 

02戶外課實作訓練:陳理德講師帶學員至蝴蝶園新區(大蓄水池區)現地進行環境營造實作訓練,示範手作步道階梯與駁坎護岸實作。

 

03講師說明手作步道工具及分組領取工具。

第一組的工作是新區入口水溝駁坎砌石護岸

04第一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水溝砌石

05第一組工作中:搬運石頭。

06第一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

07第二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上邊坡砌石。

第二組的工作是講師示範區的上邊坡駁坎砌石護岸及步道鋪面

08第二組工作中 舖碎石,還有第一組加入支援

09第二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

第三組的工作是上邊坡駁坎砌石及步道鋪面(移除覆蓋的黑色抑制蓆、改鋪碎石)

10第三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上邊坡砌石。

11第三組工作中 舖碎石

12第三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

第四組的工作是開闢步道(路緣砌石及步道鋪面)

13第四組工作中 施作工項 開闢步道

14第四組工作中 舖碎石

15第四組收工時的工作成果

16後勤備料區:兩位小朋友協助學員挑選、收集,搬運石塊

17中午收工前學員們很興奮地跟一起努力完工的作品合照。

下午的課程先由講師以簡報分享運用手作步道工法,解決環境問題的案例,以及課程安排的實務分享,讓參與學員能夠了解如何規畫與執行此類結合手作工法與工作假期的參與式學習,課程安排上的實務。包括:在小學至大學舉辦親子工作假期實踐永續綠校園;動手蓋一個綠屋頂菜園、生態池、水泥廣場的綠化、可持續採收菜園的作法;學校荒廢的綠屋頂菜園復興及閒置水生植物池的水稻田營造;以植草、步道、護坡解決學校草地光禿與水土保持和排水問題;以導水、生態池解決積水泥濘地問題;以砌石駁崁修復鄉下老家的田埂...。

18下午先由講師分享運用手作步道工法,解決環境問題的十幾個案例。

19 學員問題案例分享及討論

20下午學員問題案例分享及討論

21下午學員們分享工作成果與學習心得回饋。

    學員們透過課程與實作,了解如何善用現地資源,以手作將想法一步步化為親身實踐;透過案例分享及夥伴們的建議,聽到來自不同經驗背景的觀點,擴展視野;也得到了實踐的靈感與動力。

    這些經驗,不見得能立即解決每個人眼前的問題,但是能夠增加我們思考的寬度與彈性,促進想法的流動,得到解決問題的靈感與付諸行動的信心。也可能因經驗的連續性與交互作用,在未來產生影響。
    幾位夥伴分享的案例,也讓大家有更多交流討論的機會。

    雖然複雜的問題,不容易有簡單的答案,許多問題是跨領域、複合性的,但是透過許多人的討論和參與,也許有機會激盪出新的解答。

    講師在綜評學員們的案例問題時提到:
    「許多問題,還是要以較長遠的方向思考,並以能夠針對問題徹底解決的方案,腳踏實地逐步化為行動。剛開始可能覺得比較麻煩與辛苦,但是最後其實會發現,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其實是一條『最近的遠路』」

    「相較之下,發包工程講求的時常是效率,有一個驗收標準,強調的是使用年限與保固期限」(但是每屆保固期限,又需要投一筆經費維修)。
    講師的想法,剛好呼應了我們課程文宣中引用Wendell Berry​(溫德爾.貝瑞)所說的

「解決環境問題重要的是,盡量學習你所站土地上的一切,把該土地的問題當做改革議題,靜下來耐心、長期地推動不懈」~Wendell Berry 

 課程規劃:陳理德、孟琬瑜。

 課程設計與教學執行:陳理德。

 攝影:孟琬瑜、陳彥臻。

bottom of page